我今年60歲了,20歲出頭就開始侍弄莊稼。那時,村里農業設施落后,投入大、產能低。我攥著一把勁兒:一定要學知識、懂技術,把糧食產量提起來。我發現,零散種植不便于統一管理、統防統治,要想提高糧食產能,必須走規?;N植這條道。
2002年,我在村南流轉了200多畝耕地,算是邁出了第一步。第二年,我家小麥實現了畝產600斤,足足比以前多了200斤。后來,我又在臨近的三個鄉鎮流轉了三塊耕地,規模達到了1000畝。在國家農機補貼政策的支持下,我陸續添置了收割機、播種機等現代化機械設備。
2012年,在政府支持下,我在村東流轉了2500畝耕地。有了這么集中的農田,管理起來更方便了。第二年,小麥畝產就邁上了800斤??珊髞?,盡管選種、打藥、除草、施肥樣樣做得都好,畝產卻一直徘徊不進,原因主要是農田水利等基礎設施還不完善。
2020年,我這塊農田被建成了旱能澆、澇能排的高標準示范田。如今,農田犁地、播種、除草等都采用了智慧化監測、機械化操作,可省人力了。今年,小麥畝產達到了1400斤。
田還是原先的田,經營管理方式不同,產出卻差別這么大??吹轿业氖斋@,周邊縣鄉鎮的親戚朋友紛紛加入到了流轉土地、種糧的行列里。我的兒子和兒媳也回來搞糧食種植。他們還報考了農業院校的函授班,為的就是把田種好。
多年來,我積極為種植戶提供技術服務、機械設備支持。未來,我打算建一所職業農民培訓學校。有了知識和科技,我們多種糧、種好糧的信心更足了。